中国央行长重申加密货币,推动金融稳定与全球竞争态势

小编

最近金融圈可是炸开了锅,话题焦点直指中国央行长对加密货币的最新表态。这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稳定报告(2024)》,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关于加密货币的“小秘密”。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中国央行长是如何看待加密货币的,以及这背后又有哪些深意。

全球加密货币监管: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知道吗,全球加密货币的监管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各国纷纷出台政策,试图在这场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欧盟、英国、新加坡、日本……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布局,试图在加密货币领域分得一杯羹。

美国:老大哥出手,对加密资产发行人违反《证券法》的行为进行监管。2018年到2023年,美国否决了20多个现货比特币ETF的申请,但在2024年1月,比特币现货ETF终于上市了。

欧盟:全球首个监管完整且清晰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诞生。他们批准了《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这个法案于6月30日部分生效,12月30日全面实施。

英国:加速虚拟资产立法步伐,颁布《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将加密资产纳入法案监管范围。

新加坡:发布了《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了受监管的稳定币范围和发行人条件。

日本:制定了《资金结算法案》,将稳定币的发行人限制在持牌银行、注册转账代理机构和信托公司等机构。

其他地区:全球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对加密资产出台禁止规定,部分经济体已调整原有法律或重新立法规范。比如越南政府发布了《国家区块链发展战略》,俄罗斯加密货币挖矿法规生效,阿联酋、卡塔尔和阿根廷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也展现了积极的政策创新。

香港加密货币监管:创新举措引关注

在这场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的战争中,香港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他们不仅承认加密货币的全球趋势,还强调了在香港加密资产合规进程中的创新举措。

1. 加密资产分类监管:香港将虚拟资产分为两类进行监管,即证券化金融资产和非证券化金融资产。

2. “双牌照”制度:对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运营者执行特色“双牌照”制度,分别适用于《证券及期货条例》和《打击洗钱条例》监管和牌照制度。从事虚拟资产业务的机构需向有关监管部门申请注册牌照方可运营。

3. 客户监管:香港要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将加密资产交易所纳入日常客户监管范畴。

4. 稳定币监管:香港政府非常关注稳定币的发展,并积极推动相关立法。计划引入新立法,而非修订现有立法,如《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或《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条例》。拟议设立的稳定币监管制度仅适用于法币挂钩稳定币(FRS),即与一种或多种法定货币保持相对稳定价值的加密保护数位形式价值。

5.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报告中也提到了中央银行数位货币的发展。

6. 全球监管动态:报告指出,鉴于加密资产对金融体系稳定可能产生外溢风险,各国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加密资产的监管力度。目前全球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对加密资产出台禁止规定,部分经济体已调整原有法律或重新立法规范。

中国央行长重申加密货币:反思与探索

回到中国,央行长对加密货币的最新表态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过去,中国对加密货币采取了一刀切禁止的政策,但如今,央行长开始反思这一政策,并提出了新的观点。

一些专家认为,中国需要参与到对加密货币主导权的争夺中,至少要进行探索尝试。他们认为,加密货币不仅是投资品,更是对全球金融体系底层逻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改变。比如,财政原副部长朱光耀就认为,加密货币事关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格局,是重大战略问题。

社科院的张明则认为,目前数字货币有加密货币、稳定币、央行数字货币三种发展方向,三个方向各有优劣势,应该三管齐下、同时下注。

屠光绍则认为,加密货币是一种新型的数字资产和数据资产,有资产就一定会有对应的市场形态,需要运用好这个市场形态。

还有的专家从中美竞争角度出发,认为凡是美国正在加力投注的,中国都应该参与进去,不能让美国自己占据主导权。

从2017年一刀切禁止加密货币至今,对这一政策的反思时不时出现。这种关注也促使央行重新重视央行数字货币。比如,2019年Facebook推出自己的稳定币后,央行在2020年强势宣传了一波数字货币,当时如美团等互联网平台企业也积极支持,开通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可以拿到平台的补贴。

但客观来说,央行数字货币的进展非常有限。毕竟,这就是货币